范认为医院是在拿自己的女儿非法试验,并为此花了5年时间试图讨个说法。5年间,他得到越来越多“有利证据”,并先后两次将上海市中山医院告上法庭,想要医院承认错误。但医院坚持其治疗绝不存在任何失误。 V
z>$6
范树水(化名)至今都很后悔在《免疫吸附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他坚持认为,就是这种治疗导致了自己时年20岁女儿范潇的死亡。 UR]zqvii\
“女儿的主治医师吉俊对我说我女儿病情很严重,使用免疫球蛋白吸附器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而且只有中山医院有。”范树水对《法治周末》记者回忆说,当时他用眼睛扫了扫《知情同意书》,看到“已经经过国家指定权威检测部门的医疗器械全性能检测,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在国家药物临床基地开展产品注册的临床试验”字样时,他用了不到两秒的时间,就在纸的右下方签好了名字,日期是2005年12月8日。“孩子的病要紧,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况且这里是中山医院,全上海最大最好的医院。” LJ~}l5
d
为了这当时不到两秒的举动,范树水花了近5年的时间试图讨一个说法。范树水的妻子袁雅(化名)称家里的柜子里塞满了各种打印装订好的医学材料与申诉材料,全出自于本来不会打字的范树水,家里用来写字的手写板已经写坏了3个。 Z-{KVVJ?;
2010年1月19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范树水起诉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范树水败诉。这并不是范家和中山医院的第一场官司,也并非范树水的首次败诉。2006年6月,范树水曾以医院在给范潇诊治过程中存在严重过失为诉由将中山医院告上了同一个法庭。 2P{~$xw
2010年2月2日,范家选择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10年2月19日,54岁的范树水在网上发了一篇“寻找上海市中山医院非法试验受害者启事”的帖文。 6gDyl b
尽管范树水称并不介意用真名,在接受《法治周末》采访的最后,他还是改变了主意,解释的说辞与5年前落笔签字时一样:“对方是中山医院”。 A*|
nl
怀疑 b9]QIP)df
医治与死亡的因果 36]3O/
2005年12月2日,范树水接到了女儿范潇的电话,范潇当时正在日本学习语言准备考当地大学。电话里范潇告诉爸爸自己在体检中被查出有急性肾炎。范树水让女儿第二天就回了国。 JoHkw"
12月5日,范潇在离家不远的中山医院肾内科入院,她被诊断为高度怀疑狼疮性肾炎。12月8日,范树水在《免疫吸附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治疗费用一次一万元。 Dv:s|XO
12月10日,范潇开始了第一次免疫吸附治疗。12月14日下午1点多,范潇按时开始了第三次治疗。然而这一次,一直到晚上7时许,范潇却还未从手术室里出来,范树水和妻子袁雅着急了。后来他们才得知此次免疫吸附治疗被中途停止,范潇被送去透析抢救。此后,范潇再未被通知去参加免疫吸附治疗,于2006年5月10日在其他医院病故。 7`T=6
qjs
在范树水的以上叙述中,袁雅也对《法治周末》记者回想,总觉得是早有预警:“女儿参加免疫吸附治疗前,都可以和我坐公交车去医院,但是第一次治疗之后,就不能行走了。我们当时以为是正常的副作用,也没有太在意。” OOSy*w
范树水夫妇对中山医院的医疗救治开始产生怀疑。2006年6月,他们将中山医院告到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k?R86tY:Y
“原告女儿的病当时入院就很严重了,已经是晚期。在我们的治疗下,各项指标显示都有好转,但是最终也阻止不了病情的恶化。”上海中山医院医务处医务科副科长,同时也是外科医生的杨震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有些意味地强调了一下,“我们中山医院是国家医院,带有公益性质,基本不拒收重症患者”。 x#
()BQ=62
立案后,徐汇区法院委托上海市医学委员会对中山医院的医疗行为与范潇之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O8z
2006年9月18日,上海市医学委员会出具了鉴定报告:“免疫吸附为目前治疗狼疮性病变的可行方法之一,该治疗措施符合规范。整个诊疗过程无违反治疗原则。范潇所患病均属重症狼疮病变,其发病凶险,预后差,本病例最终的不良后果是疾病自然转归的结果。结论为双方医疗争议不构成医疗事故。” V jE6ec7
2006年12月14日,法院驳回了范树水、袁雅的诉讼请求。 !w?/uJ;
范树水觉得这份鉴定报告只是在提及治疗的有效,而回避了作为他四个诉求之一的“试验是否合法”。 6)ww\17]^
但范树水放弃了上诉。至今范树水也不知道当初的决定是不是失误,“但当时我们确实没有证据”。范一脸无奈。 xk6sBJ9F
追 查 }[=Du6v-(
“非法试验”的证据 D:rKs4)J:
第一场官司开始的时候,少数知道此事的朋友劝袁雅。“他们说你不要打,越打越伤心。结果果然是这样。但是我一打开电脑,就会不自觉地去看药监局等等网站,想寻找各种医学信息,总觉得这些消息都是和我都有关系的”。 Sbx'T Bo[
范树水和袁雅称,2007年1月11日,他们意外接到了国家药监局的来电。 ||(
Z8y{E
2006年11月22日,范树水曾就《免疫吸附治疗知情同意书》中涉及国药局的相关内容咨询投诉。“电话是一位自称姓郭的同志打来的,他说他们没有批准同意过开展免疫球蛋白吸附疗法这一临床试验。我听了一下子就激动了。我们请求国药局能不能给我们出一个文字回复函,他说他们是不能给个人出具回复文书的,如果法院提出申请就可以。他还说会来我们这具体调查。”范树水称国药局调查的人最终没有来,当时也自己也没有录音,但这个电话还是给了夫妻俩极大鼓舞。 ~P8kF%8
2007年,范树水和退休在家的袁雅开始了更为频繁的证据搜索和广撒网式的上访、电访以及信访。“医院医务处、国家药监局、卫生部、市卫生局、药监局、市政府、市政法委,甚至公安局等等,只要我们想到的,都会去投诉。”袁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wn<)d^#
袁雅随后在网上查到了2005年3月1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血液疗法管理”的通知》:“对于既无基础研究结论、又未经临床研究的‘血液疗法’,一律停止临床应用。” gK0a(Om>z
范树水看到后几乎要跳了起来。女儿范潇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的时间为2005年12月。范树水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中山医院非法实验的重要证据。 ]Sq<
nO[y
2007年2月9日,上海市卫生局对范树水的信息公开申请给予了回复:“根据您提供的材料(免疫吸附治疗知情同意书)来看,其中涉及的免疫球蛋白吸附器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未正式用于临床。” |KT,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