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
OmL7FRl#
F!z13gf<t
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3{elj}^
-1Z'cWp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篇特写,在新闻界传为笑柄。 +6xQ\G2]
JD1lP^rU$
可见,采访前不认真准备,仓促上阵,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既影响了报道的时效,又给被采访者增加了麻烦,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所以,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通讯员不容忽视的一件工作。 C\~&e3
P?kzbtxc
准备工作有许多,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像费雯丽这样赫赫有名的影星,电影《飘》又是重新放映,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应该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位记者居然连这点起码的知识都没有,难怪费雯丽要拿钉子给他碰了。美国记者麦克逊说:“在我将要去谒见某一要人以前,我早已熟悉于这位要人的一切了。”假如你要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经验证明,这种准备越充分,采访中记者才会越主动。 }M| 5"1X
H0+Q[32
-zBx <!f
~xjAvK(14
2、叶圣陶为何烦躁? Rww"[
#'7
0VVH;y{-|$
有位记者去采访老作家叶圣陶。显然记者事前毫无准备,知识面又窄,一见面就问:“你是哪里人?”“多大年纪?”八旬老人很烦躁,又感到很悲哀。这些情况,你翻一翻叶圣陶随便哪本著作,都能找到答案,可惜他根本没翻过。更使人苦笑不得的是:有位记者刚刚采访过夏衍,便转道来到叶家。他见到叶老的长子叶至善,一面紧紧握手,一面惊异地说:“我刚从夏公那儿来,您岁数比他大些,可没想到这么年轻……”原来,他对叶圣陶家庭的情况也一无所知,把叶老的长子当成叶老本人了。闹出这样的笑话,采访自然得不到好结果。 bT|gU,m
Z#UnP~kE
再看下面尴尬的一幕: }.&2=A8@J`
z%6] E1NV
记者:“参观了武钢以后,真实大开眼界呀,武钢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 *;C(i;K
T
`IF17i)
被采访者:“不是最大的。” `=.! 2B{-
qqgUc>8
“全国最老的钢厂。” A1A<{!2V{
+j%$056d9
“也不是最老的。” I[Y
*AX
D.N!RvX
“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 5oS|K.k.
ufhsFz
-
“不管怎么说,总归有个‘最’吧?” k!J2UV;<3K
@-%0kWH
“是有个全国之最的地方,不过不是你说的‘最’” W&\wh"_
D8"hHsfWW
…… %S}\%T [
n
bZ{)'8t
请看,事先毫不准备,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漆黑一团,就会出现这种大杀风景的局面。 50IIp9(B
AY8{]%5f
p*MEHAsm%e
-g!f
i
3、谢晋和曹禺对记者的批评和赞扬 #9mRLrUt
x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