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2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 2025 - 2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08-09-23

:优秀的作家为何总是选择主动离开世界?

:优秀的作家为何总是选择主动离开世界? d]f,k  
  HP05hfFV  
2008年9月12日,46岁的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自缢身亡。又一个作家主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TR.V@ByS  
A!-rW&  
纵观整个文学史,太多优秀作家的自杀令人惋惜。是什么使他们感觉生无可恋,赴向死亡?是行业特点注定了他们要在悲喜的峰谷中跌荡?或是他们相较普通人内心更加敏感脆弱?还是天才多数都是常人眼里的疯子,不可能与平淡的生活妥协?抑或只有选择死亡,才能够保留生的尊严? }';[=F\OW  
O|YFf}VX  
我们深切缅怀这些主动离开的作家,同时,倍加尊敬在苦难中依然不肯放弃的生者。 pv4*7W2/5N  
\!CxhTV  


i`4Uj%(GA  
jZm/ CsS  
iIezZ7*h  
新闻事件:美国作家华莱士因抑郁症自杀 Z`B"[B$L{o  
CM* {T  
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FosterWallace)本月12日在加州家中自杀身亡,年仅46岁。 v=j`F0Wc^  
kLLS9500  
华莱士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有才华的新生代作家,叙述和文字都充满了实验色彩,无论是洋洋洒洒的千页巨著,还是仅有一段的短篇小说,他总能带给读者莫可名状的阅读体验。 hXxbPNu$5  
j!j6*%Eh/|  
《系统的笤帚》和《无尽的玩笑》是他享誉文坛的两部作品。作品中夸张的语言游戏、庞杂的人物情节、富有哲理的思考与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删削至骨的简约主义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评论认为,他讥嘲的笔调、深湛的学识、抽象的思辨、怪异的幽默和对细节的痴迷带来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又一次革新,推进了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 &P*|3 S*  
z+S4Z 9U  
9月12日晚,华莱士的妻子返回位于Claremont的家中,发现丈夫已自缢身亡,自杀的原因目前尚未查明。因为抑郁症,华莱士从去年开始服用大量抗抑郁药物。作为一名在写作上勇于尝试的非传统作家,他的作品尚无法为普通读者接受。但他的死讯一经传开,他的旧作却立刻畅销开来。周日晚,华莱士处女作《系统的笤帚》位列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榜20位,《无尽的玩笑》则停留在75位。 PIBH:a .  
[9r>D~ Z  
];a[nBVj  
5irGy3 "  
专家观点:精神的深邃让他们孤立无助 "7; PFIB  
f|m1rlAYq  
在从古至今作家自杀弃世的长串名单中,相当一部分人患有抑郁症。记者昨日就此咨询了陕西大康心理培训学校校长、心理咨询专家寇觉中。 Xke{VwB  
dg 4xhB  
他介绍,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并且逐年增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是因为很多人压力大,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的时候,对自己产生怀疑,变得没有信心、没有勇气面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慢慢变得抑郁,在遇到挫折和打击之后,容易悲观厌世。 _\mKsvh$8  
@" 2UiaWP  
“作家是不是比一般人患抑郁症的多,我们没有统计过,但从作家角度讲,他们比较容易处于孤独状态,因为他们思想性比较强,思维是朝内的东西,在思考很多问题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导致人和社会脱节,他们会觉得没有更多人理解他们、解读他们,曲高和寡,慢慢觉得自己孤独、寂寞、无助。”寇觉中说,“因为作家的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会对我们有指导意义,所以作家思想丰富、深邃,特别是诗人,有时候会处于分裂的状态,只有这种非现实感比较强的时候才会写出好的作品和诗歌,而这个时候人更容易进入精神的深层,在精神层面停留得太久,人会孤芳自赏,慢慢远离世界,变得孤僻,虽然看起来个性独立,其实是孤立,陷入自我的状态。” mQ*}=V  
pu*^dM^  
“人毕竟是社会群体动物,要通过和社会互动获得感受,很多抑郁症的人都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社会脱离,表现为对未来没有兴趣、激情丧失、个体自信心丧失,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在放弃这个世界之后,很多人最后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抑郁症一个规律。”他说,现在,很多作家都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来寻求与社会互动,解除自己内心的孤独。 ^3~Wl1i#j5  
DYOZ r  
  )<RwcMNu%  
文人解读:他们为何这样离开? ]BQ;Ws  
U-jUX G  
美国作家华莱士的自杀,让人们将目光再一次投向那些选择用这种方式离开我们的作家,屈原、王国维、顾城、海子、三毛……作家自杀似乎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存在,网络上甚至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作家自杀是一种文化现象。” 0n -oN< Pf  
Q-+s uyk&  
面对这种极端的行为方式,该如何进行文化解读? f8[<=t  
IckY`28  
他们思考生与死他们的死更受关注 -E8ak"<h(  
S71@=n7 &  
“从1987年至今的21年间,有13位中国当代诗人死于自杀。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写作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危险行业’的自杀率高过诗歌写作。”《诗选刊》杂志社执行主编周公度介绍。 Ehz=8}  
X H@G*qsM  
作家自杀的频率似乎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也在增高,作家比普通人自杀几率更高吗?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诗人阎安并不这样认为。“作家不是喜欢自杀,一个社会中,自杀更多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但作家形成社会影响很大,因而他们自杀比较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作家是在精神层面影响社会的人群,他们和社会的关系与其他阶层的人不一样,作家总是在思考存在、不存在,思考着事物的消亡,包括人本身的死亡,所以他们选择死亡时,更能让人震惊,给人的刺激性更强。”他说。 HJJbB  
zs Ch4  
阎安介绍,作家自杀其实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我们知道最早的有屈原,但这二三十年来,社会物质急剧现代化后,作家自杀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几率很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一个普通人的消失,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作家的死亡更能通过媒体,引起更大反响。 :+=T}&:0)  
&4aT"Re  
周公度说:“生活中普通人的自杀人数之众,远比任何领域都多。但是放到一个具体的行业里,因为文化创造者的背景,作家的自杀更受人瞩目。” yrVZ$%}?D  
H/` 1(|*  
  O++ V".I{  
思想与现实的巨大逆差让他们选择离去 a /">  
bw8x`X/n  
作家和普通人一样,他们选择弃世的原因很多,但更多的作家并不是因为感情或某种具体原因弃世,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自杀是抽象和不可理解的。阎安介绍,真正的文人弃世的主要原因是内心世界与外界的逆差。 /7NFekI(  
TyM'Me],  
“我们原来是手工社会,现在是智力社会、技术社会,社会发展到现在,现代化成为我们生活基本状态,社会发展甚至是一日千里,但这种快速表现为物质层面的发展,精神层面发展远远滞后,而作家承担着解释世界的责任,但有些文化人没有能力去解释,觉得自己的表述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由此导致自己的心理调整跟不上,这样,作家的主体世界和外在社会形成巨大逆差,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不能同步裂变,这时,他们更愿意抛弃不可解释的外部世界,来寻求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于是选择死亡。”阎安说。 -bp=\:1o  
~|) p; wO  
K 6S'~SU|  
深度释义:自杀只是旁观者的结论 .cO\c|XD  
HxDWat[  
2005年,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他自己回答道:“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 uC=d$Y  
3)< kfH  
这句看似很不人道的话,其实一语道出了作家自杀的社会价值。 WMVFYC]  
prW6p9%fSx  
阎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也暗合了这一观点:“自杀,从个体生命来说,是值得哀叹的,要我们去哀悼,但对真正用生命追求思想的文化人来说,并不存在自杀,自杀只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得出的结论,比如海子、顾城的这种自杀,他们的死对文明生态整体来说,是除旧布新非常必要的手段。因为他们的死对世界有一种警醒,人们开始去关注他们的思想,思考他们的精神,王国维自杀后,人们才会去反思他的思想,在过程中,在这个意义上,自杀是另外一种生的觉醒,预示着他们思想的重生。当文化人用死来表决的时候,他代表了文化的另外一种生机,这不仅是文化现象,还是一个时代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现象。” t'Mh\3:o#  
w<SACZ<m  
>otl0ihKL  
文化旁白:这件事根本不“文化” QWD|0:hv  
jDx&4Ts6  
因为自杀的人是作家,于是这件事在有些人眼里就成了“文化事件”。如果一个人被谋杀或出了车祸,那可能要归于刑侦、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了,作家也不例外。笔者想表明,自杀这种事根本不“文化”,不管当事者与旁观者是如何地“很文化”。 J3 :N*N  
,NvQjv  
古今中外,大可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作家艺术家们的敏感、脆弱与抑郁,他们中,有人把头枕在了呼啸而来的火车轮子前,有人把自己的耳朵割掉,有人则用猎枪把自己砰砰砰地打成了马蜂窝。但在文学大师长廊里,毕竟有绝大多数的人,是健康长寿、坚强乐观的。华莱士此次“弃世”,如同他获得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的书名一样,他和读者开了一个“无尽的玩笑”。而面对如此“玩笑”,喜欢他的读者们,谁又能笑得出来呢? #m,d0L  
5;@[$h=  
之所以不愿把这件事归为“文化”,原因很多,我们敬重甚至热爱一位作家,是因为他的作品,而不是他多么“勇敢”或“出奇”的自杀之举,当然对一些无奈的自杀我们则不能不抱以深重的长叹。比如曾有一个特殊时期,以老舍先生沉湖为代表,无数作家受尽屈辱之后愤然自缢、自溺、自戕,留给人们的可曾有丝毫“文化味”的浪漫与温馨?只能是不堪回首的痛楚与锥心泣血的追忆,这些也能算是文化现象么?恐怕只能是“感叹亦唏嘘”了吧。 $6R 14\y  
;.&!nu_4  
王蒙等几位腕儿级的人物曾经说过,中国作家不伟大,是因为自杀的太少了,老王的本意想来并非简单鼓励作家们都去拿生命当儿戏,更多的是针对文坛浮躁、很多作家肤浅平庸不善思考而撂出的重话。思考是应该的,但如果思考的结果是前赴后继地走向自杀,那本来就倩影寥寥的道上,更会路断人稀、“万户萧疏鬼唱歌”了。 6?rS)bg  
i(l*vcn  
不过,如果能从华莱士这件事上,再次唤起各界对作家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关注与理解,与作家们在心灵上休戚与共,对他们的悲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守护之,关心之,那么此类悲剧想必会日益减少。 ,EOWPP-[Q  
9 am`  
抑郁症并非绝症,有病就治病,轻易把抛弃生命这样一件重大的事情,归为文化去“收拾”,未免失之矫情、也失之轻巧,这种事,文化无法承受其重。 g5uFmx  
D"~ Yh.  
<I{$(B i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1) |  浏览(7865) |  收藏
一共有 1 条评论
dengcf 2008-09-24 15:32 Says:
谢谢CTXZ老师支持。